北區春季中學生家長與服事者成全聚會報導暨蒙恩見證

北區中學生家長與服事者成全聚會,於五月二日在十六會所舉行,並在Facebook與Webex同步直播。現場共有四十四位聖徒參與,而在線上也有三十七位聖徒一同有分。在配合政府防疫措施之下,聖徒仍然能得釋放一同聚集,實在是有主的祝福。本次主要內容為親師座談,特別邀請四位在學校任職的聖徒與談,為着以下負擔有交通:(一)尊師重道與孝敬父母。(二)學習態度與一○八課綱。(三)正確交友與待人接物。(四)如何與青少年建立屬靈家聚會。

聚會開頭先唱補充本詩歌871首『在今天,更新奉獻』,激勵眾人再將自己更新奉獻給主,也將家中的孩子奉獻給神。關於一○八課綱,與談姊妹用三個字解釋:『自動好』。當我們孩子願意留在召會生活裏,這一切成全就都成形在他們裏面了。父母也需要在主裏,陪着孩子一同探索自我,使他們不僅學習課本的知識,更知道如何與人相處溝通,而有社會觀與國際觀。

主持座談的弟兄,一開始用創世記五章二十一、二十二節:『以諾活到六十五歲,生了瑪土撒拉。以諾生瑪土撒拉之後,與神同行三百年,並且生兒生女』。讓大家看見,當以諾有了家庭後發現自己搆不上,就開始與神同行;所以作父親的要帶領兒女到神面前去,自己就必須是與神同行的人。

管教孩子要謹慎,不在自己的怒氣裏管教,而是照着主的教訓和警戒,學習在愛裏養育他們。父母若能操練率先向孩子認罪,那就是得勝了,也要帶領兒女敬畏神、對自己的良心有感覺,自然就會尊重老師並孝敬父母。

孩子是神給我們的產業,我們應該照着神牧養,為此,要持續為他們禱告。而當孩子到了青少年階段,要學習作他的朋友,讓他能與我們親近。並抓住機會和孩子家聚會,關心他的生活,陪着一同禱告,幫助他摸着主經歷基督。作家長的不僅關心兒女的課業,更要學習將基督服事到孩子裏面。求主將神的心意放在我們裏面,使我們在養育兒女的事上,討神的喜悅。(八會所 董明淵弟兄)


這次座談藉着基督身體豐富的供應、聖徒的蒙恩見證、以及牧養孩子經歷的分享,讓作為青少年家長的我們不僅受益良多,更是覺得滿了盼望。

一位與談的姊妹,分享她陪伴孩子時對主的經歷,引起我的共鳴。她説到孩子在每個階段,都需要父母適時的陪伴、傾聽,藉以瞭解孩子裏面的情形、感覺以及與主的關係,進而帶到主面前為他代禱。這讓我想起自己與女兒的相處情況。前陣子,我們之間總多有衝突,使得關係緊張。主光照我,在與女兒的相處和交通上,需要讓女兒知道媽媽愛她。感謝主,這一個轉,將我再次更新,卽便女兒不經常在我身邊,當她來找我交通時,要用心傾聽、陪伴,為她代禱,並供應她話語,這樣纔能叫我們從神得着加力。(一會所 孫林佳雯姊妹)


原本認為,與孩子建立屬靈家聚會很困難;但藉由聖徒們的分享,讓我大得鼓勵。我們照顧孩子時要有神的眼光與智慧,抓住機會顧惜孩子,讓他們甘心樂意領受生命的話。那怕是幾聲的呼求主名或簡單享受聖經節,彼此都會在不知不覺中得主的供應並建立生命的關係。

在座談時,家長們題出青少年交友、注重外表等問題,與談聖徒題醒父母要避免批評;應多跟孩子聊天討論,善於觀察並陪伴孩子,纔能將對孩子的擔心化作對主的信心,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。雖然我們常常失敗灰心,但神從不放棄我們。我願意在今天更新奉獻,儆醒主前,持續為孩子禱告。感謝服事者們在基督的愛裏舉辦座談,把我們帶回到主話的光中,與神同行,學習作正確的父母。(四會所 陳邱淑金姊妹)


聚會開頭,弟兄分享創世記五章,説到以諾被提,乃是他生了瑪土撒拉後與神同行的結果。因為隨着孩子準備進入國中青少年階段,卽將要開始面對孩子的課業壓力與緊張的親子關係,就覺得負擔沉重,甚是受壓,因此只能俯伏在主面前,眞是需要與神同行。

本想藉着這場聚會瞭解一○八課綱的內容,但藉着弟兄話語的幫助,讓我看見不管課綱如何變化,孩子的家聚會與召會生活纔是根基,這就為我立定正確的牧養方向─孩子成為得勝者纔是我們的惟一目標。而與談姊妹們的交通,使我摸着雖然孩子們的情形迥異,但原則不變,就是要在基督的愛中牧養與陪伴,也就是要有家中聚會的實際,使孩子在巨變的環境中,有主作不變的依靠。卽使一○八課綱讓我們感到困惑,但感謝主,主是一切問題的解答,所以要在陪伴青少年孩子的過程中,操練與神同行同牧養。(四會所 徐培然弟兄)


在這次家長座談,我很摸着我們為孩子所作的,孩子是會知道的,所以無論工作、服事多忙,也要把時間留給孩子。並且為孩子禱告不可灰心,要把對他們的擔心化成對主有信心的禱告。而在與孩子的相處上,尊重孩子並與他們成為朋友;雖然不一定贊同他的想法,但要同理他的感受,遇到爭執時,不要當下責備,應找機會再有溝通。在家中要讓孩子知道,最有權柄的是主耶穌,要聽祂怎麼説,帶着孩子到主面前悔改、認罪。

感謝主,我的三個孩子都在召會生活中長大,也有許多人服事他們。孩子是主託付給我們的產業,我們責無旁貸,要為他們多有代禱。求主保守他們在各面都受成全,有正確的價值觀,並且一直活在召會生活中。(十三會所 陳陳玉鳳姊妹)